找到相关内容120篇,用时6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在江西的宗教祖庭之一 千年古刹东林寺及慧远大师

    。历代文人风闻来访探者还包括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公权、李邕、周敦颐、王安石、苏东坡、岳飞、陆游、范成大、王守仁、董其昌、王士祯、康有为、陈三立等等。大儒朱熹也曾...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1844006.html
  • 五溪文化之略说

    在理学领域里,这里在宋朝时期,因为魏了翁被贬靖州,遂设了一个“鹤山书院”,江、浙、赣、闽和湖南学子来学的许多,形成了理学中的“鹤山学派”。到了明代,又因为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驿,经过湘西,在沅陵、辰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0852487.html
  • “一阐提入皆得成佛”与“家家阿弥陀”

    内蕴于万物之中而不在万物之外、之上。他们显然批判地吸收、改造了天台宗及禅宗后期学说中的具有泛神论和自然神论倾向的思想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完整的唯物主义体系。而后来的宋明唯心主义哲学家如王守仁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75355576.html
  • 皖江地区在禅宗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话说安庆之六)

    与宋元新道教,都是在其传统基础上融摄禅宗的产物,无论是理学、心学还是性命双修的内丹、内道外法的符,都散发着浓重的禅味。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汲取营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05361471.html
  • 明代皇室与庐山佛教

    区,最著名的景观首推舍身岩,即龙首岩。 ”岩石偃而出,孤崖绝壑,一亘遂冠诸岩“,素为游人涉危登险之处。王守仁常至岩端竦立涉险观景,”人服其胆“,民国吴宗慈亦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夏天由天池寺住持高...

    张国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14769322.html
  • 慧远与白莲净土

    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公权、李邕、周敦颐、王安石、苏东坡、岳飞、陆游、范成大、王守仁、董其昌、王士祯、康有为、陈三立等等。宋朱熹也曾游东林寺和西林寺,赋诗云:“深寻两林间,清波贯华屋。莲社有遗踪,草堂...

    郑晓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60269997.html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续篇

    。留下的主要遗著,有《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戒相表记》。 弘一法师的父亲李世珍,字筱楼,进士出身,曾做过吏部主事。效学明代的王守仁(王阳明),兼习禅宗。 李世珍为人乐善好施,设义学供贫苦子弟读书。...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64275791.html
  • “人本佛教”刍议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太虚提出的“人生佛教”的特点是用他的真常唯心观结合儒家的思想特别是新儒家的思想来改造佛教。太虚在他的文章中还特别地提到了王守仁。他要求佛教重视现实的人生。他一方面称在山林修行的...

    智海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12879490.html
  • 大伾山导游词

    王守仁,浙江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书法家,最为突出的就是总结并完成了宋明以来的心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奉为“心学大师”。   吕祖祠供奉吕洞宾,...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1493132.html
  • 中庸之道在文化发展中的指导意义

    。”王守仁曰:“中只是天理。”段五裁《说文解字注》曰:“中者,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可见“中”的涵义,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从方法上说,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从行为上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明代的王守仁也提出了由于“古今异宜”而必须“因时致治”的理论。这些,都阐明了因时制宜的“时中”思想。   然而,“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的赶时髦之谓,...

    徐儒宗

    |中道|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2040011487.html